在当今的数字化时代,互联网成为了许多人寻求副业收入的温床。然而,在这片看似充满机遇的土地上,却隐藏着不少精心设计的陷阱。不少年轻人,尤其是那些渴望改变现状、追求财务自由的群体,一不小心就可能成为“副业割韭菜”的受害者。
王楠,一个刚刚离职的年轻人,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,被短视频平台上的一条“AI投稿赚钱”的广告所吸引。视频中的博主声称,只需会打字、识字,就能通过AI工具投稿文章、剧本,月入过万。王楠心动不已,加入了一个名为“AI副业成长群”的微信群,并支付了399元的入门费。然而,她得到的只是一份在淘宝上售价仅为19.9元的PPT教程和几个AI生成器的使用链接。王楠的经历,只是众多受害者中的一个缩影。
互联网产业时评人彭德宇指出,在短视频平台,“副业”早已成为了一种流量密码。平台算法、内容生态、用户心理和背后的“搞钱产业链”共同编织了一张庞大的网,让渴望改变的人们难以逃脱。不少账号通过矩阵布局、话术模板、假评论和真假截图混合使用等手段,形成了一个看似真实可信的赚钱闭环。这些账号懂得用内容搭建信任,通过共情观众、在情绪高点植入“搞钱路径”等方式,诱导用户上钩。
对于大多数人来说,“搞副业”并不是追风口,而是补现实。然而,一旦补错了方向,就很容易掉进收割的陷阱。例如,有些人被“一天搞一单,轻松挣300”的短视频所吸引,加入了所谓的“点赞、评论、拉流量”的任务平台,结果不仅没赚到钱,还损失了数百元的诚意金。还有的人被“AI写作赚钱”的噱头所吸引,花了数百元购买了所谓的“投稿课程”,结果却发现这些课程在网上随处可见,甚至比自己花钱买的还详细。
更隐蔽的是一些以“日更内容博主”为名义的副业课程。这些课程表面上教用户如何用AI做配音、剪辑视频,在平台发视频搞收入,实则背后是信息差培训割韭菜。不少学员反映,花了数百元购买的课程,内容其实全网都能搜到,甚至部分课程直接照搬自B站或小红书博主公开分享的免费内容。
除了这些显而易见的陷阱外,还有一些更加隐蔽的副业骗局。例如,“接单赚钱”、“代理分销”等轻型传销模式。这些骗局往往以“兼职接单群”、“平台代理”等名义出现,诱导用户缴纳加盟费或进阶会员费,然后发展下线赚钱。一旦用户意识到被骗,往往难以维权,因为**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。
副业焦虑不再只是个体情绪,它早已演变成一整套精密运作的内容生态。在流量、算法和收益的多重驱动下,原本承载希望的“搞钱计划”,一步步滑向灰色边界,收割的正是那些还没来得及分辨、但渴望改变的普通人。平台推送的“灰色风口”和“项目博主”利用算法反向训练内容,使得用户越陷越深。而平台对此类内容的治理,也常常滞后于传播。
在这场“副业割韭菜”的游戏中,**们利用算法辅助下的“精准营销”,坐等流量自己靠近。他们卖的是希望的外壳、逆袭的幻觉,甚至是一种短暂逃离现实焦虑的情绪出口。而真正赚钱的,从头到尾只有一个人——内容的发布者。平台的算法仍在进化,风控机制也在迭代,但只要“流量变现”的逻辑不变,只要用户焦虑的情绪未被正视,只要“试试看”的代价依旧由个体承担,那些打着副业旗号的骗局就不会停止更新。
值得注意的是,不少受害者并不是因为贪心而上当受骗,而是因为他们太想要一个出路。他们或是刚经历经济压力,或是陷入职业困顿,或是暂时对现实束手无策。因此,在面对副业骗局时,我们应该保持警惕,不要轻易相信那些看似轻松赚钱的诱惑。真正的赚钱机会往往隐藏在努力和汗水中,而不是靠花几百元买课就能轻松实现的。
副业不是骗局,但焦虑是生意。要学会赚钱,第一步就是认清谁在用“教你赚钱”赚钱。在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里,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理性的判断,不被虚假的信息所迷惑,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财富和幸福。